宗教用繡引潮流
魏晉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政權更迭頻繁,從魏至隋,大小三十余個王朝交替興滅,長期的封建割據和戰爭的延綿,使得文化的發展也有著別樣特點。這時的刺繡我們可以關注新疆出土的南北朝時期的一些實物。
刺繡開始從實用品向欣賞品發展,這種朦朧的意識在刺繡宗教用品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南北朝時佛教信仰開始流行,織繡工藝也自然更多地產生在宗教物品上。就針法而言,依然是辮子繡為主,間有平直針法。在表現題材上出現了與當時的繪畫藝術、宗教融合一體的作品,為前代所未見,同時裝飾性動物紋、云氣紋等律動性強的刺繡紋飾裝飾效果和藝術性更強。
織繡殘片記祥瑞
1965年甘肅莫高窟出土的彩繡佛像供養人,現藏敦煌研究院,殘高56CM,殘寬59CM,有款識“太和十一年廣陽王”,公元487年繡制,是目前已知早的有明確紀年的繡品,人物旁的榜書題名形制上與其時繪畫作品類似,北魏佛像畫風格明顯,現藏敦煌研究院。繡料有三層,由兩層細而軟的平紋絲織物夾一層麻織物構成,繡線色有藍、綠、紅、黃等,用色鮮艷明快,辮子針繡成,有大面積鋪繡。據此繡紀年、施主職銜、繡面風格和題材、人物衣飾等特征,其施主應為北魏四代廣陽王中的元嘉。此繡手工精湛,用料、用色講究,且有明確的榜書題名和紀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時代精品。
1965年甘肅莫高窟出土的彩繡佛像供養人 局部1
1965年甘肅莫高窟出土的彩繡佛像供養人 局部2
淺黃絹刺繡葡萄瑞獸紋殘片(圖1-1-4-3),北涼,1972年新疆吐魯番市阿斯塔納177號墓出土,殘高23CM,殘寬17CM,現藏新疆博物館。用藍、棕、紅、原白、和紫色等絲線,辮子針繡出葡萄及藤蔓,瑞獸、祥禽、茱萸紋間于其中,獨具特色。
淺黃絹刺繡葡萄瑞獸紋殘片
紅絹刺繡共命鳥紋殘片,南北朝,1972年新疆吐魯番市阿斯塔納382號墓出土,現藏新疆博物館,殘高22.5CM,殘寬28.5CM,現藏新疆博物館。地有雙層,原白色為里,大紅色為面,用藍、綠、黃、黑、紅、褐色絲線,辮子針繡成。圖案中心以夸張變形的共命鳥為主體,明顯受佛教傳說故事影響,兩邊環繞四只小鳥,周邊環繞螭龍、花草、星辰,布局合理,配色明麗,線條流暢,是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