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呢,麗繡坊給大家介紹一下冠絕天下之發繡的起源與藝術特色。
起源
遠在唐代,東臺西溪有佛教信女剃下自己的頭發繡成大慈大悲的菩薩頂禮膜拜,成為發繡的早記錄。據《女紅傳征略》記載,宋代已有發繡《妙法蓮華經》。元代女畫家管仲姬繡制的《觀音像》,其觀音的發絲、眉毛、眼睛等部位都以人發繡制,現藏南京博物院。明代夏明遠的發繡《黃鶴樓》《滕王閣》,后人稱其侔于鬼工。浙江倪仁吉的發繡《大士像》,神態端莊,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清代,有的貞女、孝婦和尼姑剪下自己的青絲,繡制《觀音像》《如來佛》等,以示虔誠。
在古老而絢麗的中國刺繡史上,發繡有著神奇而獨特的地位。史料考證,迄今為止發現的早發繡是,現存于英國倫敦博物館所藏的《東方朔像》,相傳為南宋皇帝趙構之妃劉安所繡;早期發現的發繡還有,日本正倉院所藏《彌勒佛》像,出自明代韓希孟之手:《唐宋元明名畫大觀》影印本中的《滕王閣圖》和《黃鶴樓圖》系明代夏明遠的兩件發繡;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明代嘉靖年間《倚琴佇月圖》,以及成都文殊院藏有清代道光五年陜西總督楊延春之女的《水月觀音》等,均為傳世珍品,被后人譽為“細若紋睫,侔于鬼工”的神來之作。
中國發繡主要產于江蘇省的蘇州、東臺以及山東省的濟南、青島等地。后幾經沉浮,發繡逐漸成為一門極富象征意義和美感,技術技巧要求很高的中國民間藝術。國內外多家博物館都收藏有中國發繡精品。并先后有十多件作品作為國禮相贈國際友人。
藝術特色
以人發代替絲線的刺繡。發繡用的人發需經過選擇,并利用人發黑、白、灰、黃等色澤和細柔、光亮的特點,運用接針、滾針、切針、纏針等針法繡制字畫,針跡細密,風格雅潔,猶如國畫中的白描。發繡所用畫作主題多樣,包括中國山水畫,中國書法,人物畫像,動植物寫意等,富東方藝術氣息。其制作工藝復雜,耗工驚人。頭發經過收集,洗染和化學處理之后,被發繡藝人用之為線,歷經數月甚至數年的辛勤勞動才能完成一幅發繡作品。因頭發有粗,圓,不服帖等特點,要讓作品達到“平,亮,均勻,自然”的效果,僅藝人們所用的針法就達近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