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或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繡料(底布)上穿刺,以縫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稱刺繡。
刺繡在渭南世代相傳,遍及全市?;ㄉ贩N大上百個。主要有枕、童帽、裹肚、門簾、鞋墊、床圍、針線包、荷包、動物玩具等,其內容多為花鳥蟲愈合風俗畫面,潼關一代的婦女,將象征富貴的牡丹和素雅的荷包秀于布馬兩端,做工精巧,十分耐看,人稱”東府刺繡一絕“。隨著實代的變化,繡品內容有所更新。同時一些繡品已進入外貿市場。
中國的刺繡起源很早,并與服飾緊密相連,相傳“舜令禹刺五彩繡”,夏、商、周三代和秦漢時期得到逐一發展。從早期出土的紡織品中可以看出,以多種彩色絲能夠繡出蟠龍飛鳳、龍鳳相蟠紋和龍鳳虎紋。漢代時刺繡已有很高的水平,在馬王堆出土的大量稀罕絲織品中有不少刺繡用絹、羅作繡料,用鎖繡法繡成“信期繡”、“長壽繡”、“乘云繡”等紋樣。三國時還有用刺繡制作地圖的記載。宋代時創造了平針繡法,逐步形成了刺繡準則,在刺繡風格上顏色豐富、施針勻細。
唐宋的繡法有所創新,繡品風格、設色豐富,施針勾細。元明時期刺繡規模擴大,藝術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已可將人物故事題材刺繡于民間服裝上。清期間民間藝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先后產生蘇繡、粵繡、湘繡、蜀繡四大名繡,各具風格,沿傳至今,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