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大江南北的繡花鞋早起源于何時何地?從當前所遺留下的傳世品已無從考證。廣泛流傳在山西晉南的“晉國鞋”的傳說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迪。
兩千六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當時位于山西的晉國是個小國,在公元前六百六十年晉獻公當了國君后竭盡拓疆,一舉吞并了十個諸侯小國,開始稱王稱霸。為了讓全國百姓永遠記住他的文治武功,他命令宮中所有女子的鞋面上必須繡上石榴花、桃花、佛手、葡萄等欽定的十種花果紋樣,同時還下令全國平民女子出嫁時必須以這種繡了紋樣的“十果鞋”作為大婚禮鞋,以便世世代代都不忘晉獻公的赫赫戰績。當時稱此種圖案的繡花女鞋為“晉國鞋”。從此晉國的刺繡工藝便以繡花鞋延伸到繡花衣以及其他用品上。
三百年后即公元前三百一十三年,中國古代大哲學家荀子出生在繡花鞋的故鄉。荀子十分重視當地的刺繡業,他的名著《荀子》一書中的一篇文章記錄了推廣用鐵針刺繡的繡花工藝,并以哲學家的角度贊揚了繡花針,認為鐵針不僅能在鞋上繡花還能“下覆百姓、上飾帝王”,為社會經濟繁榮與穩定作出貢獻。
直到近代該地區的絲織與繡花的聞名遠近,當地女子從童年起開始鞋上繡花的生涯,她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用十幾年的時間為出嫁含辛茹苦地繡鞋,將少女純真的愛針針線線繡到鞋面上,表達對愛情的忠貞,對幸福的追求。
歷史的變革使繡花鞋的制作與刺繡水平成為當地評價一個姑娘心靈手巧的先決條件。她們從自己的婚嫁喜日到孩子的滿月周歲,從家人的華誕大壽到老人的喪事冥日,凡是人生大事之際都用一雙雙繡花鞋表現自己的才能智慧和藝術魅力。
無獨有偶,在少數民族地區尋找繡花鞋的行蹤時也有類似“十果鞋”的傳說: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大河家一帶的保安族,至今還保留穿繡花鞋的民族傳統,這個民族地區流傳下來的古老詩歌藝術“花兒”中這樣唱道“青緞與鞋面斜截上,十樣錦花草繡上……尕妹是牡丹我接哩,阿哥是綠葉配哩”。
經初步考察,我國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把繡花鞋作為本民族的穿著特色。